2019年2月22日 星期五

小兒夜尿,影響親子關係的兇手?


       國小三年級的吳小弟弟被媽媽帶來看診,媽媽無奈的表示自己的兒子這個月已經好幾次尿床,家裡的床單都要洗過一輪了,在一旁的吳小弟弟則是怯生生的不發一語,媽媽也嘗試過在睡夢中要叫醒弟弟起來上廁所,可是效果不彰,希望能否藉由中醫的幫忙,來改善夜尿的情形。

世界衛生組織對尿床的定義為:「5歲以上的孩童在沒有神經學或尿路系統異常的情況下,夜晚睡眠時不自主的排尿現象」現在一般認為,男生6歲後,女生5歲後,每個月持續有2次或2次以上夜間尿床的現象,會建議接受幫助及治療。

其實隨著小孩年齡增長,大腦皮質的中樞神經,在控制排尿的部位漸漸成熟,而膀胱容量也加大,在 2-3 歲時控制的功能開始成熟,小小孩將揮別尿尿小童的歲月,逐步擺脫尿布的束縛。

可是研究發現,某一比例的孩童長大後,仍會有尿床的現象,而台灣地區的研究中6-12歲孩童約有5.5%的比例會有尿床的情形(1個月內尿床超過1次),男生為女生的1.5-2倍,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孩童尿床的比例每年大約會有15%的下降。

尿床的原因還未完全了解,可能與基因遺傳、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遲緩、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減少、泌尿器官問題、夜間膀胱逼尿肌過度收縮、睡太沉或是心理壓力等有關。

目前現代醫學治療會先採行為療法,例如膀胱訓練或獎懲的動機治療,或是尿床警報器(條件反射治療)的使用,在尿布上的放置電極片,利用尿液導電時發出聲響或電刺激來喚醒幼兒;藥物方面主要為抗利尿劑、抗副交感神經劑和抗憂鬱症藥物。

在中醫幼科相關古籍對夜尿的描述:出而不禁,謂之「遺尿」;睡中自出,名之「尿床」。認為和中醫學上的「腎」與「膀胱」等臟腑相關,治療上會根據不同證型來做治療,協助調理幼兒的體質,

如果幼童發育較慢,面色體力不佳,容易手腳冰冷,夜晚尿床的次數和小便量偏多,較屬於「腎氣虛寒」型,臨床上宜溫補腎陽來治療;如果尿床幼童是胃口不好而大便質稀無成形,說話語音低微,較屬於「脾肺氣虛」型,以健脾益氣的方式來治療;另有一小部分尿床的幼童,白天個性急躁容易生氣,晚上常說夢話或是磨牙,且小便顏色深黃而氣味難聞,這樣的「肝經濕熱」體質,宜疏肝解鬱、瀉肝清熱來調整。

另外,利用艾條溫灸或是熱敷、按摩等方式也可改善夜尿的情形。每日早晚局部刺激氣海、關元或命門等穴位510分鐘,且可再加上膀胱俞、腎俞等穴位來加強效果。下圖為氣海穴,關元穴位置。

尿床除了可接受中醫治療,在平時也可建立行為規範來協助改善,像是限制晚餐與睡前的水分攝取,且睡前要徹底排空尿液,或使用鬧鈴,在夜晚固定時間點起床上廁所等。另外,尿床對幼童所造成的困擾其實很大,容易使他們產生自卑與挫折感,而日後留下心理陰影影響人格發展,所以身為父母的我們要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尿床的孩子,藉由給予正向鼓勵與肯定來積極幫助他們。
Icon made by [Freepik] from www.flatico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禿」如其來莫驚慌-圓禿中醫有方法

  37 歲陳小姐前來門診時戴著帽子,情緒十分低落,原來最近家庭工作兩頭燒,壓力之下原本烏黑亮麗的秀髮開始掉落,在頭皮上出現許多圓形的斑塊,後來服用中藥,與搭配頭部的針刺治療,頭髮慢慢回復之前的樣子。 圓禿又稱為「斑禿」,任何年紀皆可能出現,以年輕人居多,主要介於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