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排卵期出血,怎麼辦?

32歲劉小姐最近工作十分忙碌,原本一向月經週期都很準時,可是已經連兩個月的月經才剛乾淨不久,卻又出現咖啡色的淡淡血絲,下腹也有刺痛感,持續3~5天後又沒有了,讓她很擔心自己的身體,希望藉由中醫來改善出血的情形,在建議下,劉小姐至婦產科做了檢查,排除了其他問題,搭配中醫中藥調理下,月經在之後的周期開始恢復正常。

臨床上,像劉小姐這樣的「排卵期出血」的案例其實很多,一般排卵期出血多發生在月經週期的第12~16天,即月經乾淨結束後第7天左右,如果出血量少,一兩天就結束,或只突然出現一次,無伴隨其他身體不適,且下個月恢復正常者,則調整生活作息即可,若反覆排卵期出血,且持續時間較長,則可能影響排卵,嚴重甚至影響生育。

排卵期出血的原因,基本上認為是由於排卵前期雌激素不足或高峰波動後短暫性下降,或是排卵後缺乏黃體素穩定內膜,以致不能維持子宮內膜的生長,導致部份內膜脫落而出現出血的情況。

「排卵期出血」中醫又稱作「經間期出血」,認為本病症和「腎陰不足」有關,在月經結束後,身體氣血不足,而月經週期在經間期由陰轉陽,要有足夠的陰分才能轉化為陽氣,且如果突然面臨情緒壓力而導致「肝失疏泄」,造成轉化不順利,而出現出血的情況。

中醫治療上會以「滋腎養陰」為主,常用六味地黃丸、女貞子、旱蓮草、仙鶴草、白芍、枸杞、菟絲子、丹參、黨蔘等藥物來加減。另外可搭配針刺足部的三陰交、公孫、隱白、足三里等穴位,或是艾灸(熱敷)氣海、關元等穴位來加強療效。穴位如下圖所示。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與工作壓力加重,因為「排卵期出血」而求診的女性越來越多,在平時則要調整作息與生活壓力,避免過度勞累,飲食上要營養均衡,且要避免生冷和刺激性食物,如果有遇到異常出血情形,還是要趕快找合格醫師來診治。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更年期落髮 中醫針藥能改善


50歲的黃小姐,這陣子洗澡的時候發現排水孔的頭髮非常多,髮廊的美髮師也說她的頭髮變得有點稀疏,加上最近月經開始紊亂,沒來由的就是一陣發熱和出汗,甚至情緒變得有點不太穩定,有時候還會睡得不太安穩。

用藥之外 也可針灸頭皮


婦產科檢查顯示黃小姐正困擾於更年期,而落髮也是卵巢功能退化,女性荷爾蒙下降後,所伴隨的症狀之一。

中醫認為「腎之華在髮,髮者血之餘」,更年期的變動就是以「腎虛」為最主要的病機,落髮又要更加著重「精血」的補益。現代女性常同時兼顧家庭和工作,情緒和精神負擔也會導致落髮,而落髮後的自信和社交壓力,也會惡化症狀,因此,中醫很重視更年期落髮女性「肝鬱」的紓解。中醫用藥之外,針灸毛髮稀疏處的頭皮(圖1),可以加強局部的血液循環和刺激毛囊。另外,平時還可按摩上肢的手六白穴(圖2)或下肢的下三皇穴(圖3),都能幫忙改善更年期的落髮狀況。

戒甜少油膩 要遠離菸酒


更年期落髮的民眾,不妨在均衡的飲食中,適量加上芝麻、山藥、桑葚或黑豆,同時少吃油膩甜食,減少熱量的累積,也不要抽菸飲酒,避免刺激頭皮。

每天抽出時間適當的運動和負重訓練,可以釋放壓力和改善情緒;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能夠修復氣血,如此調整日常起居,能讓中醫針藥改善更年期落髮的效果更好,趕快「髮」現!

本文已發表至自由時報健康醫療專欄

▲圖1。(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圖1。(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圖2。(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圖2。(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圖3。(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圖3。(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指側搔癢難耐 中醫調理擺脫「汗皰疹」


38歲楊小姐上班工作壓力大又整天戴著手套,下班回家煮飯洗衣還要碰到水和清潔劑,最近她的雙手常常反覆冒出許多顆非常癢的水泡,抓破之後流出很多滲液,乾燥後脫屑,甚至還會裂掉疼痛。就醫診斷是汗皰疹,加上中醫的幫忙後,皮疹情形逐漸改善。

好發年輕成人

汗皰疹好發在年輕的成年人,是一種反覆發作,長在手掌、手指側邊或腳掌的劇癢水泡型皮疹。
目前還未明瞭汗皰疹的成因,但和過敏性體質、抽菸、多汗、生理與心理的壓力都有相關。
汗皰疹一開始的表現是紅癢的水泡,抓破後會有滲液,復原期間則會出現乾燥脫屑、甚至皸裂的情形。
中醫將汗皰疹稱作「螞蟻窩」,有「多生手足,形似蟻窩,儼如針眼,奇癢入心,破流脂水」的相關描述。中醫治療汗皰疹,內服著重改善水泡癢疹的濕熱狀態,還要注意情緒壓力相關的鬱滯情形;外治則常用含有大黃、黃連、黃芩、桃仁和積雪草等成分的藥膏清熱潤燥,幫忙局部的保濕和修復。
汗皰疹的民眾如需長時間接觸水分(如美髮業)或反覆摩擦雙手(如工藝師),建議配戴手套,還要儘量避免直接接觸清潔劑或染髮劑等刺激性物質。
為避免過敏惡化汗皰疹,可減少配戴項鍊、耳環、眼鏡、手錶或是皮帶等含有金屬的飾品,或是降低攝取菇類、茶葉、咖啡、巧克力、堅果類、海鮮甲殼類或罐頭食物。
汗皰疹患者除了戒菸外,還要遠離二手菸,更不要在霧霾侵襲時出門活動。
中醫的內服外用,加上調整作息,幫忙早日擺脫惱人的汗皰疹。

本文已發表至自由時報健康醫療專欄
▲可清熱潤燥的中藥材。(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可清熱潤燥的中藥材。(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關於轉骨不可不知的事情

一位媽媽帶著剛上國中的小男生前來求診,表示小朋友挑食,吃不胖,身高在班上也是倒數的,而班上有些女同學和自己的小孩身高差了一顆頭,心急地問到底要怎麼幫助小孩長高才對呢?這樣的情節很常在門診中出現。

青春期的轉變
青春期孩童的發育和身高出現第二波的生長高峰,除了面對身體內荷爾蒙的轉變,另一方面再加上外部的升學壓力下,而呈現劇烈的身心變化。
因此,掌握孩童的體質狀態,以協助生長發育,並同時調理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或是失眠、腹瀉、反覆感冒、疲倦、經痛等考生症候群,來為長高打好底子。

什麼時候可以轉骨?
台灣很重視「轉骨」,但什麼時候才是好時機呢? 結合現代和傳統醫學,女孩通常10歲左右胸部發育,男孩通常11歲半睪丸發育,開始進入青春期,這段時間重點在於「脾胃」的調養,也就是加強腸胃消化系統,讓營養可以被身體吸收,儲備長高能量。
之後女孩可能在1年後初經來潮,男孩通常2年後出現喉結,開始變聲或腋毛生長,此時期除了脾胃調養外,還要加強男女生的「腎陽」和「腎陰」,來幫助骨骼的生長,但如果過早服用中醫補腎藥物,有可能讓生長板過早閉合,反而不利於長高。
一但覺得小孩長高緩慢,甚至有停止情形,在這生長曲線的最後時期,中醫將加入一些活血藥物,希望生長板可以有繼續生長的空間。另外針灸或按摩手部的上高和下高、足部的足三里、三陰交或腳底的湧泉等穴位,可加強療效。
除了注意第二性徵的發育外,左手的骨頭年齡,可以更準確了解青春期的發育狀況。

青春期前的身高發展
1歲前一年大概25cm
1-4歲一年大概10cm
4-8歲一年大概5cm
8-12歲一年大概5cm
如果生長有遲緩現象或是提早出現第二性徵的狀況,就需要就診進一步檢查。

平時該注意什麼呢?
充足睡眠,有利於生長激素分泌
均衡飲食,提供生長所需的能量
適當運動,多做刺激足部的活動
穩定情緒,好心情可以幫助長高

轉骨不只是轉骨
青春期是長大的必經之路,身體在此時期面臨轉變,不管生理上或是心理上,漸漸要擺脫以往的稚氣要邁向成熟,而此時期的轉骨或是長高門診不僅僅是幫助此一時期的小朋友們長高而已,像是平常鼻子過敏該注意些什麼、出現痘痘時該怎麼臉部護理、考生症候群出現時該如何去面對等等。

所以轉骨不只是轉骨,而是幫助小朋友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門診!






做做「平頸肩法」 趕跑慢性疲勞症候群

黃小姐是忙碌的上班族,這半年突然覺得非常疲倦,每次放假結束要返回職場都感受到很大的壓力,有時候還會頭痛,感覺記憶力好像變差,關節和肌肉常常痠痛,連原本喜歡的慢跑都讓她累到不行,就算睡很久也不能改善這種感受。

工作壓力情緒負荷 成因複雜


最近她還很容易感冒,到醫院檢查卻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如果你也跟黃小姐一樣,你可能也正受到「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困擾!
「慢性疲勞症候群」大部分影響2545歲的女性,大概每一千人會出現13位,一般認為和長期處於生活緊張、無法緩解的工作壓力與情緒負荷有關,這種時好時壞的疲倦大多持續超過半年,卻找不到特別的原因,會影響工作與生活步調,也讓情緒受到了波及。
中醫的「虛勞」、「倦」、「懈怠」、「困薄」等描述,都很類似於「慢性疲勞症候群」,中醫常用中藥來補身體的不足,疏氣機的暢通,安睡眠的心神,另外,中醫還很重視肩頸的柔軟度,讓壓力不要累積,所以頭頸的風池、安眠一、安眠二、肩井穴位,都是很好的針灸和按摩穴位。

針灸按摩調理 配合中西醫師


平時不妨還可做下述的「平頸肩法」,幫忙放鬆舒緩壓力,但注意動作要輕柔緩慢唷。
腳與肩同寬,雙手抱圓,指尖相對。(圖1
順勢吸氣,雙手上提,手指交叉。(圖2
雙手向上,眼看手背。(圖3
放鬆吐氣,雙手打開。(圖4
雙眼平視。(圖5
雙手回大腿外側。(圖6
慢性疲勞是很常見問題,成因複雜,建議與中西醫師一同配合,看看是否找得出明確的原因。
在日常起居上,建議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民眾要有均衡的飲食、規律的睡眠和適度的運動,一定可以重回活力滿點的生活!

本文已發表至自由時報健康醫療專欄


▲穴位。(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穴位。(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平頸肩法。(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平頸肩法。(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中醫有效緩解 顳顎關節不再卡卡

20歲的張姓女大生因期中考熬夜唸書,加上社團的成果發表會,忙得不可開交,日前突然發現右頰疼痛,張大嘴巴時更明顯。原本以為是牙痛,醫師診斷後告知是「顳顎關節障礙」。

她選擇接受中醫內服中藥和外用針灸協助,緩解疼痛。

顳顎關節障礙好發於20-40歲,又以女性常見。曾有研究指稱,台灣約有62%的大學生曾經出現顳顎關節障礙。發生原因多元,焦慮壓力、睡覺時磨牙、常吃硬食、外力傷害或是關節發炎等,都是可能的因素。

顳顎關節障礙最常見的症狀是「疼痛」,面頰、耳前、太陽穴,甚至肩頸等處都可能出現疼痛。另外,顳顎關節障礙還常見張口受限、耳痛耳鳴、吞嚥或發音困擾等症狀。

中醫常用「落下頦」、「錯縫」、「口噤」、「傷筋」等名詞來描述顳顎關節障礙,認為其隸屬於經筋病,常用炙甘草、浮小麥、大棗、芍藥等解鬱緩急的中藥加減,加上針灸或按摩頭面部的頭維、下關、頰車,或手部的合谷等穴位,達到疏經通絡,鬆筋止痛的效果,進而緩解顳顎關節障礙。

顳顎關節障礙容易復發,建議民眾避免過度張口,不要吃硬度很高或者咀嚼很久的食物,還要學習緩解心理壓力,維持充足睡眠,才能遠離卡卡的顳顎關節!

本文已發表至自由時報健康醫療專欄


照片
合谷。(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照片
頭維、下關、頰車(由上至下)。(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照片
浮小麥、炙甘草、大棗、芍藥(左為浮小麥、上為炙甘草、右為大棗、下為芍藥)。(照片提供/吳佑鴻、姜智釗)

「禿」如其來莫驚慌-圓禿中醫有方法

  37 歲陳小姐前來門診時戴著帽子,情緒十分低落,原來最近家庭工作兩頭燒,壓力之下原本烏黑亮麗的秀髮開始掉落,在頭皮上出現許多圓形的斑塊,後來服用中藥,與搭配頭部的針刺治療,頭髮慢慢回復之前的樣子。 圓禿又稱為「斑禿」,任何年紀皆可能出現,以年輕人居多,主要介於 20-50...